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今年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本港38位经济学者昨发表联署声明支持。这些专家认为,「明日大屿愿景」明显是「上佳的选择」,能为特区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今年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本港38位经济学者昨发表联署声明支持。这些专家认为,明日大屿愿景明显是上佳的选择,能为特区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声明更指,如今坊间认为填海兴建人工岛是倒钱落海或燃烧储备,完全忽视土地是香港最宝贵的资产,特区政府可通过卖地回收增辟土地的成本。
林郑月娥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愿景,涵盖本港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的人工岛、大屿山北岸和屯门沿海地带,包括重新规划后的内河码头区和龙鼓滩等多个发展区。其中,重点是在大屿山中部海域填海建造约1700公顷的多个人工岛,并配套建设连接屯门填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的主要运输走廊。通过填海所得的土地储备,可规划兴建26万到40万个住宅单位,满足70万至110万人口的居住需求,其中七成用于公营房屋。填海计划将于短期内启动研究和设计工作,争取2025年展开首阶段填海,预计2032年首阶段住宅单位可入伙。
林郑于施政报告表示,在中部水域兴建人工岛有助于满足长远的房屋、经济及就业需要,配合香港整体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结合施政报告提出的发展计划以及大屿山特殊区位优势,「明日大屿」计划填海对香港发展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为香港解决土地住房问题提供新思路;二是为香港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三是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提供新途径。
1
明日大屿愿景是上佳投资
明日大屿愿景一经提出就引起香港社会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是「倒钱落海」或「燃烧储备」。为此,包括团结香港基金顾问王于渐、雷鼎鸣、廖柏伟,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何泺生、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等38位本港经济学者发起和参与联署声明,力撑愿景。
声明表示,明日大屿愿景推出以来,社会议论纷纷,有不少是立场先行及情绪化的口号,甚至流于煽动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所以不得不站出来,说明「明日大屿愿景」是可负担的方案,更是上佳的投资。
声明分析指,「明日大屿愿景」财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观。目前,特区政府初步估计「明日大屿愿景」总成本约5000亿至6000亿元(港币,下同)。按特区政府最新资料,第一阶段1000公顷的交椅洲填海,将提供4000万平方呎商业楼面,按每呎楼面地价9000元的保守估计,商业土地收入约3600亿元。
2
两阶段项目卖地可收入8400亿
此外,两阶段合共1700公顷填海,最多兴建40万个住宅单位,以公私营房屋比例70:30计算,即兴建12万个私人住宅及28万个公营住宅。保守估计每个私人住宅土地收入约400万元,12万个私人住宅的土地收入约4800亿元。因此,两阶段项目的卖地收入为8400亿元。
声明表示,除了拍卖土地的收入及经济收益外,还要计算多种社会效益,例如人工岛将兴建28万伙公营房屋单位,还有康乐、运动、医疗等小区设施,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现为中环著名地标的商业大厦基本上都在填海区。
声明强调,香港土地价值不菲,从战后到如今70多年,卖地收益一般远超填海成本。如今坊间认为填海兴建人工岛是倒钱落海或者燃烧储备,这是完全忽视土地是香港最宝贵的资产,特区政府可以通过卖地回收增辟土地的成本。
【香港填海史】
填海造就一个个「新」地标
填海一直是本港土地供应重要来源。由于山地多平地少,自开埠以来,香港多次进行填海。截至2016年,全港约有70平方公里土地是通过填海取得,占已发展土地面积的25%(占全港总面积约6%);填海土地容纳了约27%的香港人口和70%的商业活动。惟值得关注的是,本港近年填海速度显著放缓。1985至2000年,香港透过填海创造超过30平方公里土地,年平均约2平方公里;2001至2015年15年间,通过填海创造的土地仅6.9平方公里,年平均约0.4平方公里。
事实上,填海为居民住房、商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土地,对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市民住房看,本港人口集聚新市镇多由填海建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先后建设了荃湾、沙田、屯门、大埔、粉岭/上水、元朗、将军澳、天水围和东涌9大新市镇。其中,有6个(荃湾、沙田、屯门、大埔、将军澳和东涌)多在填海土地上兴建,这6个新市镇目前人口约为275.2万人。
从商业发展看,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等商业核心区大多由填海形成。以本港商业中心中环为例,先后经历了19世纪末(范围包括西环卑路乍街至金钟道、与德辅道中至干诺道中之间的土地)、1960至1980年代(由上环港澳码头至金钟皇家船坞海岸线向北推,创造出干诺道中以北的土地,成为新时代摩天大厦群的基地)、1990年代(「玫瑰园计划」组成部分,形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IFC、港铁香港站、中环码头和新天星码头的一片新填地)三次大规模填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最高法院、皇后像广场、新港澳码头、信德中心、交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IFC)、港铁香港站、中环码头、新政府总部大楼、香港会展中心等均在填海土地上修建。
从基建设施看,本港大型基建均涉及填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以前的启德机场,就是在九龙湾北岸填海建成。再如1989年港英政府提出「玫瑰园计划」(历时8年,耗资1553亿元),其中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西九龙填海工程等均涉填海,而整个「玫瑰园计划」合共填海约1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