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修例风波把香港推向焦点,全球疫情使双重不利叠加,香港经历低潮,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如何穿越困难、重塑转型,创造香港的未来。”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以科创枢纽建设加速香港未来转型。

香港长期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门户,在中外科技交流中角色重要。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发达国家技术保护主义泛起,香港在吸纳外国技术等方面无疑更加重要。需从中美科技博弈大棋局中对香港做长远规划考量,更好利用其作为国家科技双向开放“桥头堡”的作用,达到反制美国禁止高科技出口的战略目的。沈南鹏说,“大湾区需要一个有差异性科创贡献的香港。香港在高教创新科技方面拥有显著优势,40余位两院院士、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深圳等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优势可形成良好互补。”沈南鹏认为,但由于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体制障碍,或湾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引致的需求不足等原因,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湾区转化动机不强,形成香港创新研究贡献不足、内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成本高居不下的错配。

“优化香港产业结构、松解深层矛盾需要香港大力发展科创。香港产业结构中贸易、零售、金融、地产占比较高,2019年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行业就业口仅占5.3%。修例风波对未来香港经济的负面影响包括外界对港营商环境信心下滑、经济后劲乏力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等。”沈南鹏调研发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科创发展、解决经济结构深层问题,青年人缺乏出路,经济矛盾转为社会分化的问题将更趋严重。

以未来为向,以科创为桥,以一国为基,以全球为伴,是香港化转危机,转型发展的绿色通道。对此,沈南鹏给出了自己的三大对策。

“进一步开放内地科研课题给香港科研人员,推动央地各级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沈南鹏建议,加大各级科研经费对香港科研活动的资助规模,“资金过河”为香港带来更多研发资金的同时,助力香港实现2022年科研开支提升至GDP 1.5%的目标;突破以往更多依托内地机构联合申报的现状,香港科研机构可作为平等开放的参与主体,独自或牵头承担内地科研项目;考虑内地科研经费的发票报销等不符合香港实际,研究将香港纳入国内科研项目经费改革试点范围,增强科研团队经费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推动知识产权两地互认,统筹跨境科创企业大湾区认定标准,促进香港科研与大湾区产业互动。”对此,沈南鹏分析说,由两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认定标准、仲裁调解办法,推动粤港知识产权互认互通;探索跨境科创企业在两地进行的研发活动可在两地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推动湾区内地向香港高教院校购买科研成果加以产业转化,促进香港的基础研究能力在湾区内释放并形成集群效应。

“发挥大湾区科创专责小组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湾区内跨境科研人员往来等重大关键性问题。”沈南鹏建议进一步发挥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的大湾区科创专责小组作用,定期举行国家部委同粤港两地政府的科创联席会议,从国家层面推动粤港跨境合作的政策空白衔接和政策创新;统筹协调跨境科研人员往来等重大关键性问题,简化科研人员出入境手续,试点推行科研人员长期多次商务签注,优化外籍人才短期来粤工作的签证办理程序。